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管理 >> 正文

教育不能“批量生产”

发布日期:2010-05-21    作者:     来源:     点击:

教育不能“批量生产”   

      核心观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前不久,安徽11位教授给教育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了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近日,教育部作出回应,表示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下一步会把杰出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从高等学校才开始,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哈佛大学曾强调,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温总理在近期与北京教师代表座谈中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我个人理解,教育“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往“批量生产”的学校教育视学生为物品的一种理念变革。是尊重学习者、服务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其终身受益的一种新兴教育的原则精神的体现。
      当然,“以人为本”并非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习者率性而为,而应该是在原则正确、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与勇气。在此原则之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习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尊重、交流、换位、倾听和真诚的批评,并给其适当的锻炼和考验。
      学生并不是教育单向的接收者,也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需要独立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有学会生存的最低需要,也会有自我实现、建设国家、追求美好生活的远大理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后,杰出人才的培养比例一定会加大,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中人类的诸多潜能将有可能和条件被更充分地开发。为此,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家长、社会的要求也将提高。
      仅靠书本学习和死记硬背很难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实践、想象、怀疑、承担责任、甚至体验失败,杰出人才才能应运而生。

Baidu
sogou